后新冠疫情时代:寿险和健康险公司将面对怎样的未来?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超过一年。截至本报告撰写之时,全球已有多过1.3亿人确诊,近290万人死于疫情。[1]尽管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2],但目前我们仍无法断言这场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 ”或“失势”,让我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重归正常。

全球普及疫苗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新确诊病例数量仍在增加。在美洲,确诊病例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但今年初以来,东南亚和欧洲的确诊病例却呈上升趋势。令人振奋的是,全球范围内人们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研发和生产疫苗,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也正在推进中,但要驯服病毒,我们仍面对着重大挑战。

1. 疫苗犹豫

当前,全球范围内,许多在短时间内研制的疫苗已获批紧急使用。为大部分人群接种疫苗,除了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最终目标是阻断病毒的传播路径并实现群体免疫[3],让病毒难以找到未受保护的宿主进行复制。我们能达到这个状态吗?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能够或愿意接种疫苗的人口比重、疫苗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性以及免疫力的持续时间。这其中,接种疫苗的意愿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因素——不但随时、随势而变,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又会令这一因素更加复杂。对于接种疫苗的犹豫或排斥并非最近出现的新现象[4],而这种犹豫的心态对新冠疫情这种具备高度传染性的全球疾病的影响几何,目前还难以断言。(参见图1)

图1:如果提供新冠疫苗,愿意/不愿意接种疫苗的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 Statista引用 Ipsos MORI数据

注释:调查于2021年1月14日至17日进行,调查对象来自15个国家的12,777名成年人。右侧的数字是指自 2020 年 12 月以来的百分比变化。

2. 变异病毒

实现群体免疫的另一个挑战是新冠变异病毒的出现。这些变异毒株导致感染模式发生了变化,现有疫苗对其效力如何也难以判定。病毒往往通过突变不断变异。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随着病毒不断复制,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流氓”变异毒株 。

3. 儿童疫苗接种

新冠疫苗的儿童测试才刚刚开始。[5]现有疫苗能否为儿童提供与成人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观察。如果事实证明,16岁以下的儿童接种疫苗存在隐患,那么仍将有大量易感人群,令病毒得以继续传播。这不仅令我们难以实现群体免疫,学校也不得不推迟重新开放的日期。

4. 地区差异

此外,全球人口眼下并未实现同步接种疫苗。虽然一些国家,如以色列和英国的疫苗接种率很高,但其他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甚至尚未开始接种疫苗(参见图2)。这意味着,在有些地区,病毒能够继续传播和变异,甚至可能出现更危险的变异毒株。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接种疫苗之前,未来几个月(如果不是几年的话),我们仍须实施严格旅行限制和防疫隔离措施。

图2:至少已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人口比重,截至2021年4月10日

资料来源:官方数据由数据中的世界核对整理。数据反映的是至少已接种一剂疫苗的人口比重。如果疫苗包含两剂,数据未能反映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口比重。

考虑到上述因素,尽管疫情之下新冠疫苗迅速推出,但专家们对疫情未来的发展态势普遍持谨慎立场,并建议人们继续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正在从短暂的社会和工作扰动演变为长期影响。这些变化也给不少行业带来重大挑战。许多企业不得不暂时或永久关闭,人们失去工作,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已经恶化。全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经济刺激计划和其他救助方案来遏制经济衰退的步伐。这些措施起到了缓冲经济衰退的作用,一些复苏迹象亦已经显现。全球GDP在2020年缩减3.3%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宣布,将2021年全球GDP增幅上调至6%。

寿险与健康险保险公司的挑战

美国精算学会(US Society of Actuaries)预计,该国新冠疫情造成的大量病亡者将对寿险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影响。 [6]目前,其他国家鲜有类似报告;然而,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保险渗透率较高的市场中,如果新冠疫情确诊人数较多和死亡率较高,寿险保险(和再保险)承保业务将面临负面冲击。另一方面,疫情迫使人们减少定期诊疗和检查,推迟非必须手术,并尽量避免使用医疗设施,已经有迹象表明医疗保险的索赔数量相对减少。如果生活重返正常,人们的医疗需求可能就会反弹。

除了索赔,保险公司还应关注新冠疫情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治愈人群的影响。

1. 急性器官损伤

新冠疫情首先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是最可能受损的器官。咳嗽是新冠疫情的主要症状之一。每7名患者中,就有1人的肺泡受到感染,人体吸入的氧气和血液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感染后的肺泡可能充满粘液,并可能触发更大范围的感染(肺炎)。每20名患者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7]若患者得以治愈,肺部可能会恢复正常,但急性症状消退很久之后,可能仍会看到一些创伤痕迹。

新冠疫情的其他常见短期症状包括疲劳感和高烧。有一些不太常见,但有时影响行动能力的症状,如疼痛、腹泻、结膜炎、头痛和感觉功能丧失(如失去味觉或嗅觉)。据观察,这些症状往往在几周内改善。

2. 长期影响

新冠疫情对患者的长期影响和并发症特别令人关注。长远来看,肺功能可能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8]还有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可能造成持续性神经病症,如脑雾和疲劳感,以及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病症。[9]在某些情况下,新冠病毒引发的缺血性中风可能对大脑造成结构性损伤。

3. 连带健康问题

我们还应当重视新冠疫情间接引发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与公众(包括投保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a) 缺乏服务的慢性疾病

全球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至少在老年人群中,患有某种慢性疾病,需要常规的医疗照料,如验血和调整服药种类/用量。疫情期间,这类患者可能因担心在诊所感染病毒或由于社区封锁措施而取消了常规诊疗安排。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后果,如并发症增加。

b) 错过常规体检

预防性健康措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雇主或保险公司安排的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发现风险因素和疾病,大幅提高治疗成功率。新冠疫情和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的人流限制措施可能导致更多人错过定期体检。

c) 心理健康问题

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大范围采取社区隔离和人流限制措施,令人们身陷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大多数人被迫改变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否认,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有害的影响。据报道,自疫情爆发以来,焦虑和抑郁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例如,在美国,2019年1月至6月,有焦虑症和/或抑郁症症状的成年人的平均比例为11%,而2021年1月,这一数字上升到41%。[10]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持续数年。

对人类健康状况的影响,将成为新冠疫情的长期遗留问题,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渐凸显。这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未来对风险的分析和定价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趋势,并加速了某些现有趋势的变化。

1. 产品进化

许多保险公司努力向客户保证,他们的医疗保单已经覆盖了新冠疫情背后的罪魁祸首——SARS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发的已知疾病,有些保险公司甚至在现有保单中,针对新冠疫情提供补充赔偿机制。还有些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出售特别保单,为新冠疫苗副作用(或失效)引致的财务风险提供保障。

2. 数字化提速

当新冠疫情爆发时,寿险和健康险价值链条中的技术整合进程已经开启;疫情毫无疑问加速了这一战略发展进程。尤其是当疫情阻断了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模式时,通过数字化方式触及客户,决定了新业务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此同时,客户对在线服务和在线购买产品的需求(包括整个承保流程)显著增加。未来几年,客户旅程的数字化可能成为决定保险业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远程医疗

我们还注意到,市场上对在线问诊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保险公司而言,还需要判断在线问诊的效力是否等同于传统的面对面问诊,进而决定问诊结果是否落在理赔范围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对远程医疗的反应是积极的(但疗程需要达到某些质量标准),有些保险公司甚至更进一步,将远程医疗纳入其增值服务中。

4. 物联网

随着数字化发展提速和远程医疗的发展,对于如何将物联网(IoT)融入寿险和健康险产品中,特别是可穿戴设备和互联网健康监测应用,诞生了几种不同的理念。可以说,这种新型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所谓的大数据)的方式,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说新冠疫情有助于帮我们看清物联网的实际功效。

长期展望:如何未雨绸缪

未来,再度爆发与新冠疫情影响相当的另一场全球性传染病的概率有多大?许多流行病学家和病毒专家(如悉尼大学的 Edward Holmes[11])认同的一个简单答案是,问题不在于是否会爆发,而是我们何时须面对这一境况。我们无法判断下一个致命病毒是来自动物还是其他源头,但即便有更好的预防措施,人类也难以逃脱下一个致命病毒(即人类免疫系统从未面对过的新病毒)引发的疫情。

然而,当下一次疫情爆发时,我们的公共卫生设施会准备得更充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么说并非过分乐观。毕竟,新冠疫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从抑制病毒传播的措施、为医疗健康和其他前线工作人员提供防护装备或重症监护床位的数量,到支持疫苗研发和应对疫苗接种方案的物流挑战。当然,为这类事件作好充分准备是一项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工作,并非所有国家都会投入足够资源来做好准备,这显然是一个潜在风险。

疫情一旦得到良好控制,经济就会随之复苏,但此时的社会仍显脆弱,确诊率或死亡率反弹将威胁到经济的复苏。此外,全球并非所有经济体都会同步复苏,部分国家和地区将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即使在国家内部,我们也看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复苏差异:换言之,复苏更可能是步调不一且不平衡的,这意味着不平等的加剧和保障缺口的扩大。

结论

新冠病毒已经“征服”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区。现在,我们甚至无法判定人类身处疫情的哪个阶段。疫情已经过半了吗?接下来我们面前还有巨浪或是毁灭性的冲击吗?当我们最终到达隧道的尽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将会是怎样的世界?走出隧道,我们可能要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当然,鉴于全球性流行病毒感染的性质和后果,寿险和健康险行业势必受到极大影响。本文尝试解析保险公司亟需考虑的诸多因素,并为未来筹谋,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现有业务。技术改造和创造性地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均是保险公司未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与此同时,观察和迅速应对变幻莫测的新冠疫情及疫情后的趋势也是重中之重,包括那些与健康、经济或其他社会环境有关的趋势,以及可能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应对下一次几乎不可避免的流行病爆发的趋势。


[1]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冠状病毒(新冠疫情)数据仪表板,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4月9日数据。

[2]截至目前,已有153个国家合计注射了7.1亿支疫苗,约占全球成年人人口总量的10%。资料来源:新冠疫情全球索迹,《经济学人》,2021年4月9日数据。

[3]目前尚不清楚要实现群体免疫,接种疫苗的人口需要达到多高比重。请参阅冠状病毒疫情(新冠疫情):群体免疫、封城于新冠疫情,世界卫生组织。

[4]例如,请参阅解决疫苗犹豫的干预措施,技术报告,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2017年4月。

[5]请参阅《辉瑞疫苗开启儿童测试》,纽约时报,2021年3月25日。

[6]《2020 年美国普通人口超额死亡数量,以年龄和性别分类》,北美精算师协会(Society of Actuaries),2021年2月。

[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5%的病例为危重病例,15%为重症病例,40%为中症病例,40%为轻症病例。资料来源:《冠状病毒疾病 (新冠疫情) 2019-2020年》,第18版更新,2020年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

[8]Mattia Bellan,Daniele Soddu,Piero Emilio Balbo等,《新冠疫情患者出院4个月后的呼吸器官和心理后遗症》,JAMA Network Open,2021 年 1 月 27 日。

[9]人们利用一个大型电子健康记录网络来研究新冠疫情引发的不良神经性和心理后遗症。请参阅Maxime Taquet,John R Geddes,Masud Husain,Sierra Luciano,Paul J Harrison,《236379名新冠治愈者6个月后的神经和心理状态:一份使用电子健康记录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柳叶刀精神病学2021年,在线刊发,2021年4月6日。

[10] Nirmita Panchal,Rabah Kamal,Cynthia Cox和Rachel Garfield,《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和药物使用的影响》,KFF.org,2021年2月10日。

[11]请参阅《下一次全球疫情:科学家担心另一种冠状病毒可能从动物身上传播到人类中》,NPR,2021年3月19日。